回首頁|
關於本會
農會簡介
服務據點
地理歷史
水文氣候
農業發展沿革
蔬菜產業現況
花卉產業現況
果樹產業
其他農產品
組織架構
組織架構
理事會
監事會
會員代表
農事小組
首長介紹
理事長
常務監事
總幹事
業務介紹
秘書室
會務部
會計部
推廣部
供銷部
信用部
信用部業務
牌告利率
保險部
旅遊資訊
活動花絮
2013-7-27員工茶藝研習
2013-06-08第一屆臺灣高山茶王評鑑暨展售活動
購物商城
連絡我們
臉書粉絲團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南投縣政府
南投縣仁愛鄉公所
財團法人全國農漁業及金融資訊中心
全國農漁會商城
農漁會企業內部網
農產品交易行情站
 
字級大小:
字級小
字級中
字級大
 FACEBOOK  |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回首頁> 關於本會 > 農業發展沿革 >
 
農業發展沿革
 
更新日期:2013/7/8
 

    本鄉農產業,於日據時代前仍承習原住民先祖習慣多採遊耕方式進行,主要作物為小米、樹豆、山芋等原生作物,迄至日人統治期間為便於管理各社(部落)原住民部族而加以禁止並劃定耕牧區統一管理,並陸續引進水稻等作物栽培,自此本鄉遊耕式的農業經營開始發生變革,但住民主要農業仍承襲小米、山芋等原生作物為主要經營項目。
    至光復後30年代起本鄉農業在農復會的協助下,開始引進各類作物及栽培法因而正式邁入較現代的農業經營制度,但主要仍以水稻栽培為主。民國48年中部橫貫公路開通後,由當時的農復會、台灣大學、中興大學及退輔會等單位,由日本、美國引進溫帶地區的水蜜桃,種植於海拔1,400~ 2,200公尺的梨山、仁愛鄉及桃園復興鄉山地,而開啟本鄉溫帶果樹生產事業。嗣後因本鄉與平原區農業交流逐漸頻繁而陸續引進作物,進而開啟本鄉豐富多元的農產業。
    由於經營效益等因素,曾為本鄉獲得收益的農作物亦逐漸發生消長的現象;如水稻即於60年代逐漸減少,飼料玉米則於70年代中期結束經濟栽培,青梅與李則於70年代中期由主要經濟栽培溫帶果樹轉而成為次要作物,取而代之的則是較高高經濟與競爭力的高冷蔬菜、花卉、高山茶及桃梨等作物。而經營方式也由傳統的小農個別經營,進而轉為班隊化與設施科技化的組織共同經營制度,至80年代則更引進休閒農業與有機農業經營模式。

農業發展沿革


    更新日期:2022/5/27 下午 03:33:46
    線上人數:6
    今日人數:1
    累積人數:149036
    本網站為財團法人全國農漁業及金融資訊中心版權所有‧最佳瀏覽狀態為 IE6.0 以上‧1024X768以上解析度最佳
    地址:南投縣仁愛鄉大同村仁和路150號 ‧ 電話:049-2802249‧ Fax:049-2801815